面对澎湃而来的AI浪潮蜀商证券,电影人如何作为?
电影记录时代,科技引领未来。2025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正在重庆永川举行,本届电影节的主题是“科技光影·上合风采”,电影节期间,在开幕式、电影科技成果展、“电影金数字荣誉”推荐盛典等活动现场,AI元素无处不在。
远道而来的电影人们,也围绕AI,永川“论剑”。
▲“电影金数字荣誉”推荐盛典活动现场。记者 兰世秋 周双双 摄
AI融入生活与叙事,已非疑问而是事实
“我个人非常兴奋、非常期待”蜀商证券
科技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引擎,电影是承载人类梦想与情感的光影方舟。
从卢米埃兄弟用镜头捕捉火车进站的震撼瞬间,到如今VR、AI技术重塑电影创作边界,科技不仅革新了电影的表现形式,更赋予影像紧扣人心的力量。
在倍视传媒创始人、艾美奖最佳视效奖得主克里斯·布兰博看来,“对于故事的创作者而言,AI会帮助我们更加快捷、经济、从容地享受更多的创作资源。”
如今,AI对短视频的影响最明显。布兰博表示,短视频相对来说入门的门槛不那么高,因而能够被快速运用,AI短视频已经出现爆炸式增长;在长视频领域,AI首先影响的会是独立制作的纪录片,或是记录性的、与个人相关的视频,且都是免费传播;而在电影这个领域,AI同样也会进入,先是动画电影,然后是大型制片公司,“虽然在不同赛道整个应用渗透的过程有快有慢,新技术也带来了未知的机遇和挑战,但是,就像汽车取代马车成为交通工具,AI融入生活与叙事,已非疑问,而是事实。”
布兰博说:“对于即将到来的这些变化,我个人非常兴奋、非常期待,很多这方面的从业者也同样感到这样的兴奋。AI这个工具实在是太强大了,我们不可能不去拥抱它。所以,让我们就像当初学会开车一样,系好安全带,一起出发吧,迎接AI的叙事革命。”
蜀商证券
▲倍视传媒创始人、艾美奖最佳视效奖得主克里斯·布兰博做主题演讲。主办方供图
AI与创作力,二者是共融关系
“现在,我们即将开启新的征程”
电影是光影的艺术,更是科学与艺术的结晶。
电影导演、北京电影学院原副院长侯克明表示,电影这门艺术和其他艺术门类不同,电影的历史是按技术来书写的,从无声片、有声片、彩色片,到数字电影、6G时代。“30年前,中国电影开始了数字化的过程,现在,我们即将开启新的征程,就是人工智能化。”
导演贾樟柯也在本届电影节的重要板块——第二届中国(重庆)科技电影周“电影金数字荣誉”推荐盛典上说道:“因为科技,才有电影。”
贾樟柯称,电影的发展一直是在技术的推动下进行革新的,对于一个导演而言,他也得益于技术带来的更多的表现手段。而在永川,他看到了电影在技术层面的进步。
在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制作技术研究与应用实验室主任张升看来,“技术是拓展艺术空间的很大的支撑,为艺术的呈现开拓了很多可能性。”但他认为AI并不能取代创作力,二者之间的关系更应该是一种共融。
“就像当初照相机技术出来,很多画家很恐惧、很排斥,但其实照相机并没有取代画家的功能。AI可以根据指令生成可视化内容,但主创们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,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生活经验和专业经验获得的瞬间的意外涌现,这个是很难取代的。”张升说。
电影摄影师、导演邵丹表示,面对AI,一个导演、一个摄影师该怎么办,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。他说,电影同时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。比如达斯汀·霍夫曼的成名电影《毕业生》结尾镜头,演员们表演完毕后,导演迟迟没有喊“咔”,结果出现了那个令人印象深刻的、男女主角表情茫然的镜头。导演最终没有剪掉这个镜头,它成为了电影史上一个著名的结尾。
如今,中国电影科技正经历着数字时代向智能时代的跨越。站在技术爆发与艺术传承的交汇点,影视制作的未来充满无限可能。
电影新质生产力的发展,需要每一个电影人的不断思考和不懈努力,愿影视创作者们坚守人文蜀商证券,善用技术,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中国故事。
金御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